豆瓣影评: 科普、哲思和“美食国际主义”精神——第三集观感行业资讯
在视频开端,自然风光和烧制烹饪器具的画面交替出现。旁白的讲解着烹饪器具的历史,引人思考,食物不仅是自然的馈赠,也是祖先智慧的结晶。区分人与非高等动物的重要依据是工具的运用,火,让人类从茹毛饮血到熟食;碗盘方便了汤汁的盛放,锅炉引出了炖、煮等更多更入味的烹饪方法,筷子叉子方便了食物的取用……除了对自然和人工的思考,最末的台本也颇引人深思:我们习以为常的一日三餐,其实是历史、自然、社会……多年的沉淀。简单的一盘菜,可能承载了我们难以想象的历史。同时,片中还有一些物理或化学方面的科普,从原料成分科学地分析着特殊味道的形成过程和原理,这种看似"非日常"的知识也颇为有趣,或许单纯从物理和化学方面分析食材、像配置药品一样制作的"实验室料理"在将来会成为饮食文化的大宗呢 ? 滋滋冒响的热油,升腾舞动的蒸汽,或爽脆或细腻的口感,孩子把月饼原料填入模具时触到的柔软手感……食物的制作和消耗,是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众多感觉融合交汇的过程。在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周围的人时不时情不自禁地感叹,看饿了肚子,实在是想尝尝片中的食品。的确是生动的纪录片,特写、环境镜头、人物……相辅相成,展示着动人的饮食文化,让人身临其境。 除去科普价值、思想深度和镜头画面,让我欣赏的另一点是它不单有对国内美食的鉴赏,还有对国外美食的品味:细嫩的绢豆腐,热气腾腾的炖锅……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美味自然地联系起来,可谓"美食国际主义"吧。有种说法叫"中餐沙文主义",指对中餐单一又盲目地吹捧,认为只有中餐才称得上美味或正宗,其他的只不过是拙劣的仿品。然而口味这种东西实在是主观,因人而异、因地而异,试图用统一标准定义美食,或许只是在限制食物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伸展枝丫,也是限制人们的味觉审美。我觉得味觉和视觉审美一样,有包容的审美的人,不会为乏味的定义掣肘,便有了所谓的"发现美的眼睛",得以发现被审美单一的人所忽视的美。美食家,或许大多正如视频中那位女士,没有被自己家乡的味道所限制,于是在更广阔的大世界中,品尝更丰富的美味。学习美学对个人审美提升有着重大意义,而这部纪录片所传达的"美食国际主义"精神,也能帮助观众提升味觉上的审美能力的话,就再好不过了。 饮食早已不只是维持生理活动的需求,人类多姿多彩的文化赋予了它深层次的文化底蕴。最后引用演员李 · 佩斯的至理"名言":Life is too short, and food is too good。人生苦短,对自己好点,好好吃饭吧。
( 全文完 )
1.中国餐饮品牌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中国餐饮品牌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中国餐饮品牌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中国餐饮品牌网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