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旅、特产、餐饮地名规范及文化保护研讨会在京举行行业资讯

作者:美味君日期:2018-12-04 16:02:11来源:互联网
11月27日,为加强全国文旅、特产、餐馆地名规范保护,探讨提升文旅、饮食、特产地名管理水平,加快生态康养、生态食材、生态餐馆普及,实现地名保护促进生态扶贫和乡村振兴。全
11月27日,为加强全国文旅、特产、餐馆地名规范保护,探讨提升文旅、饮食、特产地名管理水平,加快生态康养、生态食材、生态餐馆普及,实现地名保护促进生态扶贫和乡村振兴。全国“文旅、特产、餐饮”地名规范及文化保护研讨会在京举行。

 

     大会由中国地名学会副秘书长王殿彬主持,出席此次会议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国地名学会文旅委员会负责人赵荣水、孙建、李建军、陈廉焕、史原东;中国地名学会梁祖刚;国务院国资委事业单位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中心康养委员会代表陈思安;全国生态食材与生态餐馆评定专家委员会张智、陈小梅、陈天佑、于乐等单位代表。研讨会围绕建立文旅、特产、餐馆地名命名规范,打造国家文旅、特产、餐馆地名特色品牌,大力实施地名文化保护工程,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文旅、特产、餐馆地名文化;提出解决生态食材、生态餐馆等特色产品文化保护思路与办法。会议以规范餐饮等地名命名办法,提高餐饮地名命名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为适应新形势对餐饮地名管理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餐饮地名工作服务管理水平,在生态旅游、生态食材、生态餐馆的基础上,探讨,建立了协调共管机制。清理整顿餐饮等地名不规范地名,净化餐饮等地名命名使用环境。宣传餐饮地名命名及使用的重要性,加深餐饮单位对地名法规的认识,增强了餐饮地名意识。让餐饮地名命名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保护餐饮地名文化繁荣发展

 

     “月是故乡明,饭是老家香”。餐饮与人的乡土文化一脉相承,它携带着更多的传统文化密码,是中华文化的“DNA”,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近年来,中国餐饮业保持稳定增长,年增长幅度维持在10%以上的水平。2017年,中国餐饮收入达4万亿。2018年上半年增幅达到9.9%。餐馆的消费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息息相关。目前餐饮业和一些农业特产的地名不规范管理,给食品安全造成了隐患。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但也伴随着急功近利行为,为餐饮地名乱象埋下了祸根。而在餐饮地名管理层面,缺乏统一归口管理、监管困难等问题。餐饮地名乱象是对地名资源的摧残性戕害,会降低人居文明、归宿感和幸福感,也将让历史文化记忆产生无法挽回的“断裂”。传承发扬文旅、特产、餐饮地名文化,实现管理良性发展,定期组织开展地名理论研究,编纂出版地名理论书籍、地名图录典志;二是清理整治各类发现的不规范地名,对存在的“大、洋、怪、重”地名审慎清理,对新增文旅、特产、餐饮地名名称严格把关,切实杜绝不规范地名出现;三是做好“生态食材餐馆点餐APP”的推广使用,使其成为文旅、特产、餐饮地名管理者规范地名管理的利器,成为广大市民了解生态餐饮地名工作的窗口。

 

     地名是一种历史的记忆,民族的追思,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地名是一定地域的标志,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地名是特定地理实体的指称,是一定地域的标志,地名不仅代表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指明它的类型,而且常常反映当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餐饮地名不仅是简单的自然实体标记,更是不可或缺的历史记忆。据了解,今年商务部等多部门出台了《关于推动绿色餐饮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市场监督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国务院国资委事业单位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中心联合有关单位发布了《关于开展生态食材与生态餐馆评定工作实施意见》,构建生态食材、生态餐饮产业体系,推进“生态食材进餐桌、生态餐饮促康养”活动顺利实施,营造全社会重视生态食材、生态餐饮的良好氛围。推进生态食材及生态餐饮产业链一二三产融合,引导餐饮行业走生态餐饮、健康餐饮、营养餐饮的发展道路,实现生态食材生态餐饮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如何实现各地特产变名产,就是把“地名+商品名”。通过生态原产地和地理标志商标保护推动地方特产走俏市场、走向世界的重要手段。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各地以地名为载体的原产地特产众多,原产地依托于地名,原意是指来源地、由来的地方;因此,商品的原产地是指货物或产品的最初来源,即产品的生产地。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了大量丰富多彩的地名文化、餐饮文化。这些文化记录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进程,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文化资源。加强餐饮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饮食文化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中国传统饮食的川、粤、苏、闽、浙、湘、徽、鲁“八大菜系”,以及一些在中国较有影响的细分菜系,如潮州菜,东北菜,本帮菜,赣菜,楚菜,京菜,津菜,冀菜,豫菜,客家菜等都是以地名标记的菜系,菜系和地名密不可分的。

 

     规范餐饮地名,传承耕育文化的“DNA”。做好餐饮地名保护,必须让严格约束。让规范体系转化为文化信仰,从根源上杜绝各种地名乱象。通过餐饮文化保护传统地名,对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加以储蓄留存,强化耕育文化的涵养功能,树立浓厚的地名自豪感、传统文化敬畏感,将餐饮地名标准化和规范化真正落到实处,为一个地区的公众打造风格独特的“耕育田园”。把地方餐饮、特产所拥有集体记忆的深厚沉淀作为人们集体记忆的场所,记忆活动在其发展历史中的精神和灵魂。保护餐饮地名,即是传承耕育文化的“DNA”。保护传承餐饮地名文化,推动地域地名的乡愁记忆,让优秀餐饮传统文化“回归”人们的视野,并与现代生活紧紧交融。将保护餐饮文化纳入国家的文化战略,让餐饮的生存和传承得到法律的保障。对老百姓而言,最要紧的是,要让人们有体验生态餐饮、消费生态餐饮的机会和平台。餐饮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了千百年的情感传承。餐饮地名是人类历史的一块“活化石”,是一种看得见、品尝到的乡愁。部分特色餐饮一旦消失,其所承载的文化也会消亡。才能真正留住文化发展的脉络。保护餐饮文化不能仅停留在保存和记录上,只有体验餐饮,才能让餐饮活下来,而生态志愿者则是令生态餐饮存活的关键。《舌尖上的中国》的节目热播,成为餐饮文化的有力推动者。让更多消费者爱上了生态餐饮。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餐饮、消费等日常活动都离不开地名,地名是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餐饮地名文化途径:一是制定地名保护名录;二是科学规划地名,使餐饮地名规划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同时,又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维持特色餐饮文化与居民的文化归属感。保护中要详细收集餐饮地名的历史沿革、来历含义等文化属性信息,系统掌握餐饮地名文化资源数量、分布、现状和存在问题。在挖掘现有餐饮地名的同时,要运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和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全面记录地名信息,深入挖掘、系统整理、综合利用地名文化遗产调查资料,建立特产、餐饮地名文化信息系统,推进地名文化保护信息化。这些都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加强餐饮地名规范和保护,还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民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的重要手段。

 

 

     大会还围绕生态食材、生态康养、生态药材、生态餐馆、生态食材等地名文化保护与发展这一主题,共同研究探讨餐饮地名文化保护工作的措施策略及发展方向,为各级地名文化专家、地名管理工作者搭建起交流合作的平台。

1.中国餐饮品牌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中国餐饮品牌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中国餐饮品牌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中国餐饮品牌网或将追究责任;


填写您的需求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