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6万亿的餐饮市场,会成为消金的下一个风口吗?行业资讯
文 | 墨 克
来 源 | 一本财经(ID:yibencaijing)
民以食为天,作为最贴近生活的国民级行业,中国餐饮市场的规模已达到了近4万亿元。
餐饮又是极需要现金流的行业。
“任何餐饮企业,都希望可以缩短自己的账期。”梦哆啦CEO武云斌表示,“金融机构的进入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那么,金融和餐饮结合,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金融开始渗透到餐饮行业,这里会成为金融科技突围的下一个风口吗?
蓝海
衣食住行,被誉为消费品中的“刚需”。随着国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餐饮行业的体量也在不断变大。
智研咨询报告显示,中国餐饮行业总规模由2013年的2.64万亿,增长至2017年的3.96万亿,年复合增长率达10.7%。
“如果将小商户及其背后的供应链纳入统计,整个餐饮行业的规模或许可以达到10万亿。”武云斌认为。而餐饮行业,对于现金流的需求极为旺盛。在餐饮供应链中,都有一定的账期。比如,批发商给供应商赊购,供应商又给餐厅供货,一般都是一到三个月才结账——在餐饮行业,每个环节都会滞后。
在传统的餐饮行业,金融需求都是如何满足的?
顶级的餐饮集团,一般能获得银行贷款,但小餐馆甚至早点摊,就很难进入传统金融机构的视野。它们通常都会去找民间借贷机构,就是所谓的民间“高利贷”。目前,我国餐饮行业的金融服务覆盖率还不足1%,而在欧美等地,覆盖率则高达50%。
以美国市场为例,目前美国已形成完善的餐饮供应链体系。Sysco、US foods、PFG这三家供应商,几乎占据了餐饮供应市场的半壁江山,它们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也覆盖到了绝大部分餐饮企业。其中,仅仅巨头Sysco,年营收就超过500亿美元,占据了18%的市场份额。
这意味着,中国市场,潜力巨大。
多位行业从业者都认为,中国的餐饮行业在呼唤正规的金融服务机构进场,以缓解整个链条上的资金压力。面对万亿的规模和激增的餐饮需求,确实也有巨头在中国崛起,如百度外卖、饿了吗、美团外卖等。
但,相应的金融服务,才刚刚萌芽……3.96万亿的市场,正嗷嗷待哺,等待金融的渗透。
发展
中国的餐饮金融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左右,当时银行尝试给餐饮机构提供金融服务,只是服务较为单一。“说起来是餐饮金融,实际上就是‘POS贷’。”餐饮金融资深从业者周贺表示。
POS机曾经是每个店铺的标配。透过POS机,金融机构就可以了解每个餐厅的经营流水。而这个数据,就成为了银行最重要的风控手段,因此,就出现了“POS贷”。
“当时的支付手段只有现金和刷卡两种,额度正好是平分。”周贺称,“利用POS机的流水,基本可以判定一家餐厅的经营情况。”但是,这种模式的风控维度太少,当时餐厅的存活时间也不长,这款产品便很快沉没下去。
第一个阶段的餐饮金融尝试不算成功,到了2010年,借着互联网的东风,第二个阶段开始到来。团购,这个“新鲜滚烫”的模式开始崛起。业内人士,都将团购视为“变相融资”的方式:把未来才提供的餐饮服务,先变成“团购券”,卖出去。但这种方式风险太高,甚至出现了部分餐厅直接通过团购券卷钱的情况。
“百团大战”之后,市面上只残存了几个玩家,但在这个过程中,美团、大众点评等巨头崛起。第二个阶段也算是惨淡收场,直到第三个阶段的到来。
2015年,餐饮的发展,也进入了互联网化的阶段。沉淀5年之后,餐饮行业开始渐渐收集了更多的数据维度。美团、大众点评等聚合平台发展成熟,美团外卖、饿了么、百度外卖等平台崛起,这些巨头,都开始尝试给商户提供贷款。在商户端,美团主要为商家提供最高100万,信贷期6、12或18个月的贷款,月利率1.5%。
在第三个阶段,除了互联网巨头之外,还新加入了一支大军:互联网金融系。它们切入的第一种方式,是用技术撬动金融。“先做好基础建设,再去做金融。”餐饮供应链平台菜小金联合创始人李蹊认为,不能单纯地从金融或是餐饮角度开展业务,而是需要提供综合性的服务。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互金系入场,都会选择技术为切口。
比如,一家机构先免费给餐饮机构安装SaaS系统、点餐系统。然后,再通过这些系统,监控每个餐厅的经营状况、客流量、现金流等,以此作为风控依据。而聚合支付的崛起,也是意外的收获。它们就是给餐饮机构提供“结算服务”,比如扫描二维码买单,然后以此来监控餐厅的现金流,再提供贷款。
而第二种方式,则偏向于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它们会挑选一家核心餐饮集团合作,收集这家餐饮集团上下游供应商的数据,再给供应商放款。这其中的模式,包括应收和应付账款的贷款。但这种模式的局限性相当大,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餐饮企业。
“一般情况下,能采用供应链融资的,多是连锁餐饮机构。”周贺表示,此类机构的供应商较为统一,经营状况更加稳定,风险相对可控。餐饮金融经历了三个发展周期,如今数据渐渐丰富,模式逐渐成熟,它是否迎来了爆发期?
困难
在餐饮行业做金融,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行业中普遍的说法是,要想做好餐饮金融,你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餐饮人。
这是因为,这个行业门槛极高,分类极细,而每个品类的餐饮差别又极大,所以业内有句话,叫“隔品类如隔山”。餐饮都具有时令性差异。比如,小龙虾店在冬季的营收,肯定会和夏季差很多;而世界杯等特殊时期,街边烤串店的生意会爆炸性发展。餐饮还有地域性差异。有句俗语叫“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各个地区的餐饮差异极大。
因此,中国餐饮企业的发展极具时令性、地域性,很难有统一的“风控模型”。“要做好餐饮金融,对单一品类、单一地域的餐饮,几乎都需要单独建立风控模型。”某金融科技公司产品负责人称,他们原本计划进入这片市场,但调研过后,发现需要耗费的人力和物力成本,“高得无法想象”。
另一方面,餐饮的生命周期并不长,且良莠不齐,这对风控来说,也是致命的。餐饮是一个迭代非常快速的行业,有业内人士指出,每年至少有1/3的餐饮企业被淘汰出局。贷款主体的生命周期短,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风险就极大。餐饮能活多久,和很多因素有关。选址、菜品风味、内部环境、经营服务、目标客户等等,都至关重要。
但这些,实在不是单纯的金融经营者可以参透的。最关键的一点是,尽管现在餐饮的大数据慢慢建立,但实在属于起步阶段。“很多做餐饮的根本没有记账的习惯。”底层风控人员杨威发现,整个餐饮行业里,起码有80%的人从来不记账。这些餐厅老板们判断是否赚钱,更多的是靠感觉,“能有个账本都算好的”。
假设某个餐厅当天进货花了5000元,杂费1000元,当天流水有6000元,关店的时候,后厨还余下几个肘子——这种情况就算赚钱。行业复杂、发展不稳、数据空白,各个因素叠加起来,导致餐饮行业的风控极难。
前端风控难,后端催收也难。“经营场地是租的,老板是半个月一换的,员工工资是不断拖欠的。”杨威称,这些问题如果不深入线下调查,根本无从得知。而一旦餐厅出现问题,老板跑路,后期催收就是大问题。
风控难,获客也难。直接走进一家店,去问他们需不需要贷款,这种“扫街”方式,基本走不通。“因为你无法了解这家店的经营情况,而店主特别忌讳去谈自己的经营状况。”武云斌称,这种方式基本无效。
也有玩家尝试通过微信、微博等媒介宣传,但收效甚微。“之前曾经尝试向业内的一些大号投放,实际吸引来的客户,连阅读量的千分之一都没有,甚至为零。”周贺称。而他们的获客方式极为单一,要么就是免费给餐饮机构提供系统;要么就是加入“餐饮协会”,由熟人介绍。
再来说餐饮的供应链金融。新辣道总裁李剑曾这样描述餐饮供应链的现状:供销两头小而散,交易环节多,品种复杂,交易效率低下,基础性原料多,基于商业模式全链条考量规划的半成品、准成品很少。在餐饮行业,供应链是极为复杂,甚至毫无规范的。很多餐厅还会去农户采购,哪家便宜用哪家。这都为数据化带来了难度。
风控难,获客也难,看来这3.96万亿的市场,并不好啃。如何化解这些难题?
“线上线下风控相结合,深入到行业中,这才是最好的风控方式。”武云斌认为,互金机构可以双管齐下,线上用SaaS系统获取数据,精准获客;线下通过人工实地考察,验明情况。
很多从业者都表示,餐饮金融还在发展初期,行业成熟还需要一定时间。餐饮行业本身的经营标准和供应链标准,都需要4年左右的时间优化,“等到行业成熟时,也就是餐饮金融飞跃契机到来时。”
餐饮金融的意义不凡。它小微分散,却是对实体经济的大力扶持,这完全符合监管对金融科技的定位。意义不凡,同时市场巨大,只是极难开垦。它就如一堆金沙,散落四野,需要耐心和毅力,才能慢慢淘出。
1.中国餐饮品牌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中国餐饮品牌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中国餐饮品牌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中国餐饮品牌网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