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餐馆变迁见证华人辛酸移民史,曾屡遭排斥行业资讯
无论你在澳大利亚广阔的土地上步行到何处,你都很可能会看到一个常见的景象:各地遍布中餐馆。
然而,澳大利亚的中餐馆不仅仅是餐饮目的地。它们是文化多样性的象征,揭示了澳洲人的移民历史,以及他们接受或拒绝外国人民和食物的漫长故事。
简奥康奈尔是《澳大利亚食物时序表》(A Timeline of Australian Food)的作者,他解释说,中国食物在澳大利亚的商业化可以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当时第一波大规模的中国移民在金矿旁的烹饪屋里工作。
中国人开办的这些烹饪屋为金矿工人提供膳食,并迎合了中国人和欧洲人的口味。
在淘金热时期,维多利亚州有很多这样的烹饪屋,后来在昆士兰和西澳州淘金热期间,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
中国移民到澳大利亚一直持续到20世纪,许多新来的中国人开始从事厨师的工作。当时餐馆里供应的中国菜大多是粤菜,因为很多新来者来自广东。菜单也迎合了西方人的口味,包括牛排、排骨、面包和炖菜。
然而,1901年澳大利亚白人政策出台后,反华情绪在社会各阶层盛行,许多澳大利亚白人埋怨中国人的到来降低了劳动力价值,同时迁怒于他们带来的中国文化传统,遂连续发生了许多起排华暴乱。
中国移民在短期内大幅减少。这一政策使得包括餐馆在内的整个中国文化在澳洲经历了数年的低迷。
直到上世纪30年代,由于日本侵略中国,澳大利亚对中国人民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也有所增加。澳大利亚政府修改了相关法律,允许中餐馆从中国进口临时工。
于是,一股新的中餐馆浪潮开始涌现。
中国抗日战争(1937-1945年)也见证了许多中国海员和难民来到澳大利亚。一些人开始在餐馆工作,而另一些人则去经营中国咖啡馆。
直到《白澳政策》修正(1958年和1966年)后,亚洲移民才得到鼓励。然而,当时要从中国永久移民到澳洲仍然非常困难。
奥康奈尔称,反华社区情绪有助于维护澳大利亚中餐馆的文化认同和生存。“生活在澳大利亚的中国人总是有必要保持自己的文化和烹饪传统。直到20世纪50 -60年代,中国人才真正被澳大利亚社会所接受或融入。”
60年代之后,澳洲人开始逐步接受中国移民,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人开始接受去中国餐馆吃饭的想法。到了20世纪70年代,各种各样的中餐开始进入澳大利亚,高档的中餐馆开始吸引非华人食客。
中国餐馆在澳大利亚的存在有着坚实的基础,在过去100年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政府歧视性政策和移民障碍,如今仍然生机勃勃。很明显,这样的历史基础意味着澳洲当地的中餐馆将在未来继续存在,勤劳勇敢的华人也将继续把中华文化和烹饪传统播散在澳洲大地之上。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东方头条
1.中国餐饮品牌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中国餐饮品牌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中国餐饮品牌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中国餐饮品牌网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