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的社会问题 你的养生观该升级了
养生是当下的社会热点,很多人备受保健品的迫害。在猪年春晚上,小品《儿子来了》让观众捧腹的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残酷的社会问题。蔡明和潘长江扮演的老两口为能长命百岁,在“骗子”葛优的忽悠
养生是当下的社会热点,很多人备受保健品的迫害。在猪年春晚上,小品《儿子来了》让观众捧腹的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残酷的社会问题。蔡明和潘长江扮演的老两口为能长命百岁,在“骗子”葛优的忽悠下,花了省吃俭用攒下的重金买下伪劣“养生床垫”,哪怕是在警察和朋友的提醒下,仍然执迷不悟,被骗得团团转。演出结束后,潘长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小品取材于葛优的真实经历。老年朋友都希望自己长命百岁、身体健康、少给子女添麻烦,骗子们正是抓住并利用了他们的这个心理,极尽可能地哄骗老人。
美国著名科学家和哲学家朱迪亚·珀尔,在2018年出版的新书《为什么:因果关系的新科学》一书中,将人的判断力分成几个层级。我以此为理论基础,结合临床和生活思考,将国人的养生观念从低到高分为了五级。大家不妨对号入座,看看自己的养生观念处于什么水平,如果你是容易上当受骗的那群人,就该升级了。
第一级:相信昂贵的、稀罕的、祖传的就是有效的
这是最低级的养生判断力。实际上,“贵的”真不等于“有效的”。举例来说,燕窝自明代传入我国以来,被赋予了美容养颜的功效,受到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的喜爱,成为深入人心的“滋补佳品”,直到今天仍然价格不菲。但现代科学研究认为,燕窝只是几种金丝燕在筑巢时分泌的唾液和绒羽的混合物,所含营养成分根本无法支撑它的高昂价格和“神奇功效”。即使自我感觉有效,也是高昂价格、民间传说和广告营销带来的心理安慰。
再举一个例子。在我国,海参被认为能“大补”,备受追捧,价格也很昂贵。海参虽然蛋白质含量较高,但按补充蛋白质的性价比来说,鸡蛋、瘦肉、牛奶、豆腐都远高于它。有关海参“治疗癌症、关节炎和其他炎性疾病”的说法,也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生活中还有诸多类似的食品和保健品,享用昂贵的它们或许可以带来优越感,却未必有效,到头来不过是自我蒙蔽罢了。
“祖传”二字也有迷惑性,轻信往往吃亏。近年来,媒体报道了诸多此类事件:号称“神医”实为“神棍”,不是中医师,没经过系统培训,就敢治病开方;自学一点中医知识,就敢声称“祖传”,招摇撞骗。患者期望一位“神医”、一种“祖传”药物或技术,能把病治愈,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大家应该保持理性,牢记任何疗法都有适应证和禁忌证,一再夸大疗效和适宜范围,就值得怀疑了。
第二级:相信熟人的体验
如果你容易相信“熟人吃了某保健品/中药/偏方有效,那它就是有效的”,你就属于第二级。
举例来说,邻居最近吃了一款保健品,觉得身体变好了。可能是那些天他身体偶然不好,不吃保健品也会逐渐恢复,吃保健品和恢复是巧合;也可能是安慰剂效应,即虽然接受无效的治疗,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使症状得到缓解。所以,个人体验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还得看大多数人吃后有没有效,以及有没有害。
有时,就连自己的亲身体验都不能轻信。古代一些帝王为了延年益寿,大肆服用丹药,会有身体发热、精力提升的感觉,认为丹药确实有效。殊不知,这可能是轻度中毒的反应,有些帝王反倒因此而死。
遇到健康困惑时,周围人可能纷纷提出各种建议,大多是出于好心,但绝大多数都是垃圾信息,反而让你面临分辨真假信息的压力。寻求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时,建议多咨询几位可信的医生,不要盲目信任一位专家,对自己的问题了解得越多,越能更好地帮助自己;千万不要病急乱投医,去尝试各种偏方和不正规的实验疗法。
第三级:相信人群研究
以上两个层级几乎覆盖了多数国人,第三级的养生判断力开始具备“科学光环”,处于这一层级的人相信人群研究。
举例来说,某企业委托某大学进行一项研究,经过对数万人的跟踪调查发现,每天服用冬虫夏草的成年人,健康状况好于普通人群,进而得出结论:冬虫夏草能促进成年人的健康。拥有第三级养生判断力的人认为,这一结论基于大样本量研究,非常可信。但实际上,研究本身经不起推敲。
我们不妨梳理一番。冬虫夏草卖得很贵,吃得起它的人一般都是比较富裕的人。这些人的医疗保障、生活环境、饮食结构等都比普通人和穷人要好,他们的身体状况本就可能更好。冬虫夏草能否促进成年人的健康,还受其他多种干扰因素影响。而处于第三级判断力的人往往轻信这一很有欺骗性的结论,甚至被人利用而不自知。实际上,当前科学界对冬虫夏草的普遍观点是:它不含特有活性成分,抗癌作用也是子虚乌有,长期食用可能摄入过量的重金属砷,存在健康风险。
人群研究就在我们身边,影响着很多人的行为。2012年,某省政府部门发布的“百岁老人调查报告”得出“经常体育锻炼和不经常体育锻炼都能长寿”的结论,依据是:问及百岁老人过去是否经常体育锻炼时,34.7%肯定回答,65.3%否定回答。但仔细一看,这些百岁老人中,67.9%在农村,60岁以前74.5%从事农林副渔职业,他们即使没有“体育锻炼”,但“体力劳动”几乎难以避免,而“体力劳动”何尝不是“体育锻炼”的一部分呢?调查严谨性、数据可信性让人存疑。这一不太靠谱的结论在传播中,被提炼成“锻炼不重要”的说法,给大众制造了困惑。
因此,当你看到一个研究结论,特别是刷新认知的结论时,最好不要轻信,看看研究方法是否科学、逻辑是否正确,再来决定你的态度。
第四级:控制干扰因素
经过前三级的考验,99%的国人已经“沦陷”。第四级养生判断力必须考虑到干扰因素。举例来说,A代表“锻炼身体”,B代表“身体健康”,C代表“年龄”。若要证明“锻炼身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就得考虑年龄因素。因为年轻人更爱锻炼身体,年轻人的身体也更健康。当你观察到“爱锻炼身体的人更健康”这一现象时,你无法判断到底是A导致了B,还是因为C同时影响了A和B。统计学上,把C叫做“干扰因素”。不考虑C就贸然说“锻炼身体能促进身体健康”是错误的。
有些干扰因素比较容易去除。既然年龄是个干扰因素,你可以只研究同一年龄段的人,看看其中锻炼者和不锻炼者的健康区别。在统计学上,这叫“控制变量”。除了年龄之外,还有别的干扰因素。比如,时间是个干扰因素,工作清闲的人有更多时间锻炼,身体状况可能更好;经济条件也是干扰因素,富裕的人更有条件锻炼,健康状况可能更好。干扰因素需要想到一个控制一个,大量学术研究都是这么做的。但这一方法的问题在于,你不可能控制所有干扰因素,因为总有一些因素是你没想到或来不及控制的。
第五级:随机试验相对科学
第五层养生判断力是相信随机试验。所谓随机试验,就是先找出一些明显的干扰因素,在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的同时,通过增加研究对象,消除其他未知或不好控制的干扰因素的影响。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研究两种肥料对农作物的影响,弄两块实验田,一块用1号肥料,一块用2号肥料,看看哪块田的庄稼长得好,这样行不行呢?不行!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块田。有些田虫害少,有些灌溉得比较好,土壤酸碱度也可能不一样。这些都是干扰因素,都得想办法控制。但不管怎样,都无法排除所有干扰因素。
解决办法是:找很多块田,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1号肥料,另一组用2号肥料。大规模随机分组的好处在于,没有任何主观分类标准,不管什么干扰因素,其在两个组里的强度大致相同。只要样本量足够大,随机分成的两组就没有本质差异,从而排除一切干扰因素。
这个例子是英国统计学家罗纳德·费舍尔的真实故事,他是随机试验这一研究方法的创始人。如今,随机试验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黄金标准。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要求,任何新药的问世,都必须做大规模随机试验。可以说,掌握了这一方法,你就有了相对准确的判断力。
整体来看,人类认知这个世界很难,普通人很难突破前三级,科研工作者才能达到第四、五级的水平。现如今信息爆炸,处处都可能有“伪知识”和消费陷阱,前三级的养生判断力水平真的不够。要想简单、有效地提高判断力,就应该多从“科学共同体”了解信息,比如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癌症学会、中华医学会等,以这些组织的名义发布的指南或建议,是最可信的;还可以通过正规、权威的媒体渠道学习养生知识,不要传播耸动的健康谣言。
餐饮品牌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