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饱吃好到吃出健康饮食变迁讲述时代发展故事饮食文化
如今,“下馆子”早已不再是“奢侈”的享受,“吃馆子”不一定非得亲自去。随着网购和外卖平台的发展,人们在手机上点一点就可以吃遍全城。“不愿做饭了点个外卖”成了不少人挂在嘴边的话,送餐小哥更成了街头一景。
河北省商业联合会副会长、石家庄饭店烹饪协会副会长李贵良说,“改革开放前后,吃饱是人的第一需要,‘下饭馆、进酒店’是一般人的奢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百姓餐桌愈发丰富多彩了。”
李贵良说,过去物质并不丰富,人们的要求只是“吃饱吃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吃的要求更高更精了。不仅要吃得健康,吃得有品位、有特色也逐渐成为90后、00后的追求。“这表明,人们的需求已经由满足温饱,向追求精神境界与个人品位的提升转变了。”(燕赵都市报记者 李春炜)
改革开放初期,物资渐渐丰富起来,但蔬菜品种仍不太多,尤其是北方冬天,冬储的白菜、土豆、萝卜仍是百姓餐桌的绝对主角。70后的石家庄市民赵芳至今记得,“小时候,冬天储菜往往全家出动,国营蔬菜店前排起了披着棉大衣的人群,街头巷尾到处都是搬运白菜的人和三轮车。”
在59岁的张强的印象里,小时候的中秋节,能吃上月饼就是享受。“那时候的主食以窝头等粗粮为主,一切吃食都得精打细算,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才会吃顿米饭。”张强回忆说,那时候肉就更少了,只有逢年过节时才会包顿饺子或吃个肉,偶尔有重要的客人,才会杀只鸡来招待。家人拿着肉食票去食品店选肉,专挑肥的,为的就是回家能再熬点儿猪油用于平时改善伙食。
眼看中秋将至,石家庄市民张强早已将中秋餐桌上的重头食材——大闸蟹预订好。此外,他还准备周末到家门口的超市采购一番。“排骨、鱼、虾,还有各种果蔬都要有一些。”张强感慨地说,现在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以前哪能想到过上今天这样的日子。”
而在赵芳看来,现在人们发愁的不再是食物不够吃,而是选择太多,不知道吃什么了。“超市里肉禽蛋奶品种多样,菜市场里瓜果鲜蔬应有尽有,街边小店里各色小吃花样繁多,有些食物我都叫不出名字。”赵芳感慨地说。
“自从租地种菜后,每逢周末大家都会抽空去地里打理一番,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再吃顿地道的农家饭。大人们劳动锻炼,孩子们玩耍实践,家里的老人也跟着活动活动筋骨,不仅吃到了健康,也吃出了好心情。”同是“都市菜农”的市民吴青青说。
随着改革开放之风劲吹,张强家的餐桌上悄然发生了变化,蔬菜、瓜果、蛋、禽、肉类摆上了桌。进入上世纪90年代,张强的身材渐渐发福,“鸡鸭鱼肉吃多了,肚子成了大圆球。”他开起了玩笑。
70后的刘敏小时候最爱的是“红星包子”,1982年出生的赵亮小时候则对“洋快餐”特别钟情。赵亮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去肯德基“尝鲜”的经历。“开业的时候妈妈带我去的,吃的什么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印象最深的是肯德基门口排着拐着弯的长队。”赵亮回忆说,“现在,吃肯德基、麦当劳已经是很平常、很随意的一件事了。”
“蔬菜是自家菜园种的,豆浆不但要现磨的,原料一定得是当年的,购买的鸡蛋也是农村散养的……”指着早餐桌上看似简单的几样菜式,吴青青如数家珍,“现如今,吃饱吃好已经不算啥了,吃饭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吃得健康。”
在80后吴青青的童年记忆里,玉米面、高粱面等粗粮食品逐渐从餐桌上淡出,馒头、白面条等细粮成了主角,玉米面发糕属于改善伙食的附加品。不过,在当下吴青青的家庭菜单中,糙米、玉米面等粗粮成了主角,每天早上的饭菜更是丰富:煎鸡蛋、现磨豆浆、热牛奶、小菜、水果,一样儿不少。
每到周末,石家庄市民刘巧凤一家都会开车到栾城区一趟,因为那里有她的“菜园”。“通过自己种菜和采摘,我们不仅锻炼了身体,还收获了绿色蔬菜。”
“过去食物品种少、吃不好,所以对吃才会如此关注。”李贵良表示,现在,人们对下馆子的认识不同于以往,这反映出社会发展与人们观念的进步,也反映出改革开放40年来餐饮业的飞速发展。
从空空的菜篮子,到“天天过年”的百姓饭桌子;从进口食品难得一见,到摆上普通家庭的餐桌;从“吃饱吃好”的需求,到“吃健康”“吃特色”的需求……改革开放40年来,老百姓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自家餐桌的变化。饮食的变迁,不只丰富了我们的味蕾,还讲述着时代发展的故事。
他列举说,在改革开放之前,百姓餐桌肉、蛋、奶类食品很少,主要以玉米面等粗粮为主,蔬菜品种更是极其单一;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肉、蛋、奶类出现在百姓餐桌上的频率多了起来,细粮多了起来,蔬菜品种也多了,但以本地菜为主,冬天仍以白菜等冬储菜为主;90年代,百姓餐桌已经常能见到肉、蛋、奶,细粮为主,蔬菜更为丰富,南方的果蔬逐渐登上百姓餐桌,冬天也不仅仅是白菜等“老三样”;而到了21世纪,肉蛋奶类产品极其丰富,海参、鲍鱼、鱼翅等不再罕见,百姓餐桌不仅有南北各地食材,就连进口的大虾、鳕鱼等食品也不稀奇了。
和张强准备中秋自己动手做大餐不同,今年42岁的石家庄市民刘敏早已预订好了饭店,准备一大家子在中秋节阖家聚餐。工作繁忙的刘敏不光节假日“下馆子”聚餐,平时也会经常到饭店“吃个便饭”。而在她的记忆里,小时候如果能到饭店吃顿饭简直太奢侈了。“一般就在逢年过节或家里来了客人时,父母会偶尔带我们下次馆子。”让她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她上小学时期末成绩考了第一,父母带她去吃了当时有名的“红星包子”,“第一次吃,感觉特别香,那时候就想,要是能天天吃就好了。”
1.中国餐饮品牌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中国餐饮品牌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中国餐饮品牌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中国餐饮品牌网或将追究责任;